区块链第2讲:区块链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05-10 来源:半岛官网登录入口网址

  记账货币可以记载债务、价格和一般购买力,是货币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货币只有在记账货币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区块链与比特币有啥关系?回答这两个问题前,让我们先从货币说起。

  关于货币是什么的问题,在历史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一定要有金属内容和实际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奔溃,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这场争论的结果也慢慢变得清晰,货币名目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对货币的定位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支付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凯恩斯是货币名目轮的代表,他在【货币论】中说:记账货币可以承载债务、价格和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那些在交易现场作为便利的交易媒介而存在的物体会逐渐演变成货币,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持有一般购买力的方式。记账货币是一种描述,而货币则是这种描述对应的事物。

  从纸质的信用货币发展到目前普遍的使用的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一步体现了记账货币的特点——当你通过网银给其他人转账的时候,没发生任何物理货币的转移,只是银行里记账系统的账务发生了变化而已。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我们大家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菲利克斯·马丁对货币的理解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比特币只是记账的表征,而区块链就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

  从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基础架构及实现方式。没有区块链,就不会有比特币。也就是说,我们谈论比特币的发明,与谈论区块链的发明是一回事。

  因为账本上的内容必须是唯一的,所以就导致记账是一种天然的中心化的行为。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时代,这是必然的选择;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心化的记账方式依然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心化的记账却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如被篡改、被损坏,总系统就会面临危机乃至奔溃。

  那么,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个不依赖任何中心或是第三方但却可靠的记账系统呢?如果可能,我们就可以克服中心化记账的弱点。然而事实上,构建这样的系统远比想象中复杂。

  1)账本数据的存储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保存账本的权力,或者说,我们应该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保存账本的权力。

  2)记账行为本身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记账权力,或者说,我们应该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记录账务数据的权力。

  中本聪构造了一个极为精巧的系统,解决了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系统被称为“区块链”。从字面意思上看,“区块链”就是以“区块”这样的一个东西组成的链条。那么区块是什么?我们大家可以先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如果区块链是一个实物账本,那么区块就等于账本中的一页,区块中承载的信息就是这一页上记载的交易内容。

  那么,区块链是靠怎样的架构设计最终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呢?竞争记账机制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称为“节点”的概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负责记账的自然是计算机,而在记账系统中接入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称作节点。

  所谓的竞争记账,就是以每个节点的计算能力(“算力”)来竞争记账权的一种机制。在比特币系统中,大约每十分钟进行一轮算力竞赛,竞赛的胜利者获得一次记账的权力,即向区块链这个总账本写入一个新区块的权力。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只有竞争的胜利者才能完成一轮记账并向其他节点同步新增账本信息,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区块产生的过程。

  这里要指出的是,计算能力只能决定赢得竞争的概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赢得区块。

  那么,竞争算力是怎么样才能做到的?又有谁有权竞争的结果呢?区块链系统是通过一个称为“工作量证明”的机制完成的。举个例子,比如要安装一批玩具,早上起来我给了你一些零件,晚上回来便看到玩具摆在桌上,虽然我没有从早到晚盯着你做玩具的过程,但我也能确定你确实做了这么多工作。这就是对工作量证明的简单理解。

  不过,算力竞争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激励,节点就不进行竞争的动力。在中本聪的设计里,每轮竞争胜出并完成记账的节点将能够得到系统给予的少数的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的过程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节点不停地进行计算,以期获得系统发放的比特币。这种设计相当巧妙——它将竞争记账机制与货币的发行完美结合到一起,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中发行的难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很像真实的生活中黄金开采的过程,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挖矿”。

  最终,区块链通过构造一个以竞争——记账——奖励为核心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节点只应该要依据自身利益行事,出于“自私”的目的进行的竞争,最终造就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庞大算力基础,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比特币借助区块链打造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经济系统,才使得其在没有强大的中心化机构或组织推动的情况下,自然地生长出来并发展壮大。

  关于货币是什么的问题,在历史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际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奔溃,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这场争论的结果也越来越清晰,货币名目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对货币的定位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支付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凯恩斯是货币名目轮的代表,他在【货币论】中说:记账货币可以承载债务、价格以及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那些在交易现场作为便利的交易媒介而存在的物体会逐渐演变成货币,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持有一般购买力的方式。记账货币是一种描述,而货币则是这种描述对应的事物。

  从纸质的信用货币发展到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一步体现了记账货币的特点——当你通过网银给其他人转账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物理货币的转移,只是银行里记账系统的账务发生了变化而已。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我们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菲利克斯·马丁对货币的理解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比特币只是记账的表征,而区块链就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

  从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基础架构及实现方式。没有区块链,就不会有比特币。也就是说,我们谈论比特币的发明,与谈论区块链的发明是一回事。

  因为账本上的内容必须是唯一的,所以就导致记账是一种天然的中心化的行为。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时代,这是必然的选择;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心化的记账方式依然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心化的记账却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问题,如被篡改、被损坏,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危机乃至奔溃。

  那么,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个不依赖任何中心或是第三方但却可靠的记账系统呢?如果可能,我们就可以克服中心化记账的弱点。然而事实上,构建这样的系统远比想象中复杂。

  1)账本数据的存储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保存账本的权力,或者说,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保存账本的权力。

  2)记账行为本身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记账权力,或者说,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记录账务数据的权力。

  中本聪构造了一个极为精巧的系统,解决了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系统被称为“区块链”。从字面意思上看,“区块链”就是以“区块”这个东西组成的链条。那么区块是什么?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如果区块链是一个实物账本,那么区块就相当于账本中的一页,区块中承载的信息就是这一页上记载的交易内容。

  那么,区块链是靠怎样的架构设计最终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呢?竞争记账机制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称为“节点”的概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负责记账的自然是计算机,而在记账系统中接入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称作节点。

  所谓的竞争记账,就是以每个节点的计算能力(“算力”)来竞争记账权的一种机制。在比特币系统中,大约每十分钟进行一轮算力竞赛,竞赛的胜利者获得一次记账的权力,即向区块链这个总账本写入一个新区块的权力。这样,在一定时间内,只有竞争的胜利者才能完成一轮记账并向其他节点同步新增账本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区块产生的过程。

  这里要指出的是,计算能力只能决定赢得竞争的概率,并不代表一定会赢得区块。

  那么,竞争算力是如何做到的?又有谁有权竞争的结果呢?区块链系统是通过一个称为“工作量证明”的机制完成的。举个例子,比如要安装一批玩具,早上起来我给了你一些零件,晚上回来便看到玩具摆在桌上,虽然我没有从早到晚盯着你做玩具的过程,但我也能确定你确实做了这么多工作。这就是对工作量证明的简单理解。

  不过,算力竞争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激励,节点就没有进行竞争的动力。在中本聪的设计里,每轮竞争胜出并完成记账的节点将可以获得系统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的过程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节点不停地进行计算,以期获得系统发放的比特币。这种设计相当巧妙——它将竞争记账机制与货币的发行完美结合到一起,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中发行的难题。这个过程很像现实生活中黄金开采的过程,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挖矿”。

  最终,区块链通过构造一个以竞争——记账——奖励为核心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节点只需要依据自己利益行事,出于“自私”的目的进行的竞争,最终造就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庞大算力基础,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比特币借助区块链打造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经济系统,才使得其在没有强大的中心化机构或组织推动的情况下,自然地生长出来并发展壮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区块链第2讲:区块链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05-10

  记账货币可以记载债务、价格和一般购买力,是货币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货币只有在记账货币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区块链与比特币有啥关系?回答这两个问题前,让我们先从货币说起。

  关于货币是什么的问题,在历史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一定要有金属内容和实际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奔溃,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这场争论的结果也慢慢变得清晰,货币名目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对货币的定位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支付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凯恩斯是货币名目轮的代表,他在【货币论】中说:记账货币可以承载债务、价格和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那些在交易现场作为便利的交易媒介而存在的物体会逐渐演变成货币,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持有一般购买力的方式。记账货币是一种描述,而货币则是这种描述对应的事物。

  从纸质的信用货币发展到目前普遍的使用的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一步体现了记账货币的特点——当你通过网银给其他人转账的时候,没发生任何物理货币的转移,只是银行里记账系统的账务发生了变化而已。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我们大家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菲利克斯·马丁对货币的理解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比特币只是记账的表征,而区块链就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

  从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基础架构及实现方式。没有区块链,就不会有比特币。也就是说,我们谈论比特币的发明,与谈论区块链的发明是一回事。

  因为账本上的内容必须是唯一的,所以就导致记账是一种天然的中心化的行为。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时代,这是必然的选择;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心化的记账方式依然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心化的记账却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如被篡改、被损坏,总系统就会面临危机乃至奔溃。

  那么,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个不依赖任何中心或是第三方但却可靠的记账系统呢?如果可能,我们就可以克服中心化记账的弱点。然而事实上,构建这样的系统远比想象中复杂。

  1)账本数据的存储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保存账本的权力,或者说,我们应该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保存账本的权力。

  2)记账行为本身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记账权力,或者说,我们应该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记录账务数据的权力。

  中本聪构造了一个极为精巧的系统,解决了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系统被称为“区块链”。从字面意思上看,“区块链”就是以“区块”这样的一个东西组成的链条。那么区块是什么?我们大家可以先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如果区块链是一个实物账本,那么区块就等于账本中的一页,区块中承载的信息就是这一页上记载的交易内容。

  那么,区块链是靠怎样的架构设计最终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呢?竞争记账机制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称为“节点”的概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负责记账的自然是计算机,而在记账系统中接入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称作节点。

  所谓的竞争记账,就是以每个节点的计算能力(“算力”)来竞争记账权的一种机制。在比特币系统中,大约每十分钟进行一轮算力竞赛,竞赛的胜利者获得一次记账的权力,即向区块链这个总账本写入一个新区块的权力。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只有竞争的胜利者才能完成一轮记账并向其他节点同步新增账本信息,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区块产生的过程。

  这里要指出的是,计算能力只能决定赢得竞争的概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赢得区块。

  那么,竞争算力是怎么样才能做到的?又有谁有权竞争的结果呢?区块链系统是通过一个称为“工作量证明”的机制完成的。举个例子,比如要安装一批玩具,早上起来我给了你一些零件,晚上回来便看到玩具摆在桌上,虽然我没有从早到晚盯着你做玩具的过程,但我也能确定你确实做了这么多工作。这就是对工作量证明的简单理解。

  不过,算力竞争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激励,节点就不进行竞争的动力。在中本聪的设计里,每轮竞争胜出并完成记账的节点将能够得到系统给予的少数的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的过程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节点不停地进行计算,以期获得系统发放的比特币。这种设计相当巧妙——它将竞争记账机制与货币的发行完美结合到一起,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中发行的难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很像真实的生活中黄金开采的过程,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挖矿”。

  最终,区块链通过构造一个以竞争——记账——奖励为核心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节点只应该要依据自身利益行事,出于“自私”的目的进行的竞争,最终造就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庞大算力基础,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比特币借助区块链打造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经济系统,才使得其在没有强大的中心化机构或组织推动的情况下,自然地生长出来并发展壮大。

  关于货币是什么的问题,在历史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际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奔溃,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这场争论的结果也越来越清晰,货币名目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对货币的定位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支付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凯恩斯是货币名目轮的代表,他在【货币论】中说:记账货币可以承载债务、价格以及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那些在交易现场作为便利的交易媒介而存在的物体会逐渐演变成货币,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持有一般购买力的方式。记账货币是一种描述,而货币则是这种描述对应的事物。

  从纸质的信用货币发展到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一步体现了记账货币的特点——当你通过网银给其他人转账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物理货币的转移,只是银行里记账系统的账务发生了变化而已。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我们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菲利克斯·马丁对货币的理解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比特币只是记账的表征,而区块链就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

  从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基础架构及实现方式。没有区块链,就不会有比特币。也就是说,我们谈论比特币的发明,与谈论区块链的发明是一回事。

  因为账本上的内容必须是唯一的,所以就导致记账是一种天然的中心化的行为。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时代,这是必然的选择;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心化的记账方式依然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心化的记账却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问题,如被篡改、被损坏,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危机乃至奔溃。

  那么,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个不依赖任何中心或是第三方但却可靠的记账系统呢?如果可能,我们就可以克服中心化记账的弱点。然而事实上,构建这样的系统远比想象中复杂。

  1)账本数据的存储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保存账本的权力,或者说,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保存账本的权力。

  2)记账行为本身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记账权力,或者说,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记录账务数据的权力。

  中本聪构造了一个极为精巧的系统,解决了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系统被称为“区块链”。从字面意思上看,“区块链”就是以“区块”这个东西组成的链条。那么区块是什么?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如果区块链是一个实物账本,那么区块就相当于账本中的一页,区块中承载的信息就是这一页上记载的交易内容。

  那么,区块链是靠怎样的架构设计最终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呢?竞争记账机制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称为“节点”的概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负责记账的自然是计算机,而在记账系统中接入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称作节点。

  所谓的竞争记账,就是以每个节点的计算能力(“算力”)来竞争记账权的一种机制。在比特币系统中,大约每十分钟进行一轮算力竞赛,竞赛的胜利者获得一次记账的权力,即向区块链这个总账本写入一个新区块的权力。这样,在一定时间内,只有竞争的胜利者才能完成一轮记账并向其他节点同步新增账本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区块产生的过程。

  这里要指出的是,计算能力只能决定赢得竞争的概率,并不代表一定会赢得区块。

  那么,竞争算力是如何做到的?又有谁有权竞争的结果呢?区块链系统是通过一个称为“工作量证明”的机制完成的。举个例子,比如要安装一批玩具,早上起来我给了你一些零件,晚上回来便看到玩具摆在桌上,虽然我没有从早到晚盯着你做玩具的过程,但我也能确定你确实做了这么多工作。这就是对工作量证明的简单理解。

  不过,算力竞争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激励,节点就没有进行竞争的动力。在中本聪的设计里,每轮竞争胜出并完成记账的节点将可以获得系统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的过程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节点不停地进行计算,以期获得系统发放的比特币。这种设计相当巧妙——它将竞争记账机制与货币的发行完美结合到一起,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中发行的难题。这个过程很像现实生活中黄金开采的过程,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挖矿”。

  最终,区块链通过构造一个以竞争——记账——奖励为核心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节点只需要依据自己利益行事,出于“自私”的目的进行的竞争,最终造就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庞大算力基础,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比特币借助区块链打造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经济系统,才使得其在没有强大的中心化机构或组织推动的情况下,自然地生长出来并发展壮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